谢老和他的警卫员林永法


来源: 韩国新华网   时间:2021-04-25 19:08:24





  本报北京讯(记者;吴东炬)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伟大领袖毛主席为一名普通军人的平凡事迹所感动,挥笔写下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光辉题词,从那时起,“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响彻神州大地,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奋斗进取的战斗号角。数不清有多少年轻人为了践行祖国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穿上绿军装,走入大熔炉,将自己冶炼成“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复员后,默默不闻地回归乡里,不伸手要待遇,不扬脸捞私利,任劳任怨地凭良心和汗水春种秋收,收获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果实,无愧无悔地活着。他们不愧为雷锋的战友,不愧为时代的“草根英雄”。这里讲述的,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与雷锋同年代青年战士的非凡往事……
谢老的警卫员林永法
      1964年5月,一位年轻、质朴、帅气的年轻战士,来到“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身边,成为谢老的警卫员,他叫林永法。一个刚入伍的小战士,到一个受毛主席尊崇的革命老前辈跟前当警卫员,无论从那方面讲,这反差太大了。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谢老的伟大革命实践和业绩吧。
共和国法制建设的杰出奠基人
      湘江北去,奔流不息。1921年1月,曾是清末秀才的谢觉哉经毛泽东、何叔衡介绍,加入了“新民学会”。1925年,经何叔衡,姜梦周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1年6月29日傍晚,湘江岸畔,步入中年的谢觉哉送作为湖南代表的毛泽东、何叔衡去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三人深情地依依话别。
      1933年5月,在江西瑞金中央苏区,五十来岁的谢觉哉,先是做时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的秘书,后来担任了中央苏维埃政府的秘书长。1934年10月,谢觉哉跟随毛主席踏上了震惊中外、充滿艰难险阻的万里长征之路。
      1937年7月,谢觉哉作为中共中央和毛主席驻甘肃代表去兰州,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同年9月,谢觉哉与女红军王定国缔结了百年姻缘。后来,他回到陕甘宁边区,任中央党校副校长、边区政府秘书长和参议会副议长。
      毛主席在非正式场合,总是亲切自然地称谢老为“谢胡子”。虽然从延安撤离还没多久,他俩却像是几年没见面了,兴致勃勃地一直交谈到深夜。第二天清晨,二人在窑洞门前合了一张影。照片上毛主席翘着左腿,踌躇满志,胸有成竹,笑得怡然;谢老两手揣袖,憨厚质朴,满目慈祥,融融情意尽在不言中。
谢觉哉和毛主席在陕北佳县神泉堡窑洞前
      谢觉哉古诗文功底深厚,毛主席在难得的战斗间隙和百忙之余,总爱和谢老切磋探究古典诗词,一有心得之作,便相互赠阅,作为共同消遣的乐趣,一直延续到进城以后,谢老和毛主席之间的革命友情日深一日。1959年,谢觉哉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成为国家法制建设的杰出奠基人。
警卫员技高一筹的基本功
      1963年5月26日,由于积劳成疾,谢老患上脑血栓,半身瘫瘓了。谢老养病期间,始终沒有间断学习,心中一直惦念着工作。他常说,一个人身子下了班,脑子不能下班。谢老不能坐着看书,夫人兼办公室主任王定国就设法买来乐谱架,把书放在架子上,让他可以头靠着椅子,用左手自己翻读。右手不能写字,谢老就练习用左手写,写日记,吟诗作词,乐此不疲。
      经过一年多的治疗,稍有恢复后,一天又去政协开会,周总理一见谢老来了,好像多年没见似的紧紧握着谢老瘫瘓的右手问:“能走路吗?可要注意不能跌倒,有些场合就不要去了……”
      1964年,谢老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1964年1月10日,刚滿18岁的林永法应征入伍。他与入伍青年先在烟台栖霞县招待所住了四天,后乘坐汽车到莱西转乘火车出发去北京。在火车上,带兵的刘副连长讲:你们这批兵是到北京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的。但不许写信告诉亲朋好友,要严格保密。到达北京后,在全国农业展览馆集訓三个月。集训结束后于5月1日分配到连队。不久脱下绿军装,换上蓝色的政保队便装,接受政治保卫方面的全面训练。时间不长,就被派到谢觉哉谢老驻地警卫班,开始担任谢老警卫员的工作。
      摆在林永法面前的第一关就是警卫业务关。警卫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绝对保护首长的安全,保密性强,首长的生活习惯、家庭状况、身体状态、个人爱好等等不能对任何人讲,包括警卫班的战友和连队的干部,这都是绝密的。当首长警卫员要求头脑灵活,眼疾手快。面临突发状况要有敏捷而准确的应变处置能力,确保首长人身的绝对安全。
      有一次,在跟随谢老去往政协礼堂的途中,遇到一个男孩儿用小石头打了谢老乘坐的车,小林不由分说急忙把孩子拉上车,交给执勤岗楼的交通警察,并请他查一下他的家庭状况,把结果告知政协礼堂保卫科。谢老知道后,对小林说:“娃儿淘气,算不了什么,教育一下别在马路上玩,车撞到就麻烦大了。”后来得知该男孩儿是附近街道工厂的子弟,就不再深究了。这件事对小林有个启发,那就是高度警觉是必要的,但也要善于明辨是非曲直。
      语言会话也是一关。谢老抱病仍坚持写作,坚持每天阅读中央文件,浏览各种书报杂志,看累了就让人读给他听。小林是胶东人,口音不太标准。曾有一次谢老问小林今天晚上吃什么,小林顺口说:“今晚吃混蛋。”谢老听后捧腹大笑,“混蛋”是胶东方言,应该叫“馄饨”。为了给谢老读报和与他会话不再闹笑话,小林抓住一切机会学说普通话。
      警卫工作有外勤巡逻、门卫站哨、内勤警务等分工。在有病患的首长身边做警卫,还要具备护理的职能,这是摆在小林面前的又一新难课题。在日常生活中,谢老和警卫员谈笑风生,问长问短,了解家庭状况,像是个慈爱的家中长者。病中的谢老有诸多不便。喂饭,洗澡,刷牙,量血压,做早操,吃药,散步,大小便,都需要人照顾。当时有一位保健护士郑大姐负责医务护理。小林既是警卫员,还是服务员。
      每天除了服侍谢老,小林还要有一个小时的军事训练,天天练擒拿、格斗、射击。小林携带的公安特造手枪,这在野战军是军以上的干部才能配备的。由于小林射击打得好,被评为优等射手,还是全团手枪六名校正手之一。校正什么呢?在靶场25米的距离,25公分的靶位,手枪射击准确度子弹必须打在五公分之内,否则就要去修理手枪。那个年代部队开展“学雷锋”、爭当四好连队、五好战士活动。林永法当兵五年,连续五年被评为五好战士。看来,要想做个合格的首长警卫员,还真不简单哩!
“对症下药”立“三观”
     1967年11月,正当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浪潮汹涌之际,谢老和王维舟老在周总理的格外关照下,不约而同地住进了解放军301医院“检查身体”住院疗养。当时还有董老、叶剑英、王震、舒同、蔡畅、毛主席的儿子毛岸青、越南国会副主席黄文欢。谢老跟王维舟老病房相挨着。谢、王两位首长在历史上就是形同手足的老战友,王维舟老又是王定国走上革命道路的老上级,作为王老的公务员,我和林永法自然成了新战友,互相都多了一份关照。
      谢老步行困难,每天饭后总要让小林搀扶着在走廊里散步。因为谢老多是在床上躺卧,翻身少,每天有位姓葛的医师还要为谢老做拍打法冶疗,之后在浴缸里为他洗澡,促进血液循环。每逢这时,小林便叫上我,一同为谢老洗澡擦身。一次我俩指着谢老的大肚腩开玩笑说:“谢老您这肚子够大的了!”谢老听后呵呵大笑,“我这肚皮里啊,有个大南瓜!”我们又问:“多大了?”谢老含混着笑了,大声说道:“八个月了!”浴室里一片笑声。
      小林是个细心人,对谢老的言行举止特别在意,他发现谢老对年轻人流露出的不良思想苗头很敏锐,一旦发现便循循善诱,予以开导。有两个小故事,小林印象很深。
      俗话讲:一个秀才,半个郎中。谢老国学造诣深厚,也谙熟医道。谢老关怀青年一代的成长细致又耐心,“对症下药”启发教育,让人心服口服。有一次,小护士正要把药片倒进谢老嘴里,谢老连忙用手挡住,“我不吃。”小护士眨眨眼说:“这可是主治大夫开的药,不吃不行的。”谢老说:“大夫给我开的药,是为治我的病,我是要吃的,可是你拿来的是什么药啊?”小护士回答:“全是治您病的呀!”
      谢老问:“我都有什么病?”小护士想了想,只讲出半身不遂和糖尿病,其他病就说不清了。 谢老微微一笑道:“中医讲究对症下药,如果护士连病人患什么病都说不清,怎么能配合医生治病呢?医务工作者都是白衣天使,干的是救死扶伤、人命关天的工作,医护人员要紧密配合,可不能铁路上的警察——各管一段啊!”说完,和颜悦色地吃了药。小护士脸慢慢红了,心悦诚服地点了点头。
      谢老在和一个新来护士的闲谈中,听出这个护士有点不安心病房护理工作,便记在了心里。这天,恰巧这个护士给谢老送来一杯煎好的中药汁。谢老乐呵呵地用手堵住嘴,护士胸有成竹地说:“您的病我了解。”接着倒背如流地把谢老的病背了个全。背完格格地笑着,以为这回谢老该喝了。
      谁知谢老不慌不忙地说:“你能说对我的病很好,可是你能把这杯中药汤里都有几味药,每味中药都是什么样子说清楚吗?如果能说清楚,我喝下去。如果说不清,我暂时先不喝。”护士慌了,忙说:“有几味药,药方上有,至于每味药都什么样儿,这……”
谢老说:“说不上来不要紧,可以把中药房的大夫请来,再把为我配好沒煎的草药带来一剂。”
      中药房的大夫被请来了,谢老说:“你是先生,我是学生。我先认几味药,认对了,算及格;认不得,打零分!”说完幽默地笑了。他戴上老花镜,把草药摊开,一味一味地仔细地分辨着,有时还拈起一点,放到鼻子前嗅嗅。不一会儿功夫,谢老把十几味草药全都辨认出来,并叫出了药的名字。经中药房大夫核对,只有一味药名说的不符。后来一查,这味药有两个名字,谢老讲的是“土名”。我们在旁的人全被感动了,那个护士羞红了脸,默默地掏出小本子,认真地做着笔记。谢老高兴地端过药杯,一饮而尽。护士长后来跟谢老说:“班后会上,听说了谢老亲自识百草,使护士们都懂得了‘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那个想调离的护士表示一定安心本职工作,钻研业务,做个名符其实的白衣战士。
“长征老战士  文革病诗人”
      谢老除了配合医生的治疗,最有趣的是也不忘作诗。每逢谢老一招呼“拿笔来!”准知道他诗兴大发了,小林就急忙喊我,去把谢老说的诗笔录下来。每逢这时,我们就围在病床旁,听谢老用他含混的湘音一字一句地吟诵,吟诵一遍,就一个字一个字地猜,猜准了,谢老笑笑不言语;猜错了,谢老摇摇头,表示重新猜。有时一个字猜上几遍也猜不对,谢老就坐起身,用手在被单上写,直到认清猜准为止。有时我们正为难时,王定国主任恰巧碰到,就当上翻译,说到逗笑处,大家捧腹大笑,都好像忘了自己的年龄。
      王维舟老除了听半导体新闻报道,看阅文件、大参考,写写毛笔字,还常在病房内阳台打打太极拳,晚饭后散散步,到楼内活动厅看完电视《新闻联播》,洗洗睡下。有时我回机关或驻地取文件,也托付小林关照一下王老。一日,王老对谢老说,“哎呀,在这病房啊,真是无聊。”谢老根据这两个字写了一首诗,让小林送给董老,“三餐两眠步行难,吃药作操拍打完;一日课程定滿了,谁云卧病可偷闲。”董老回了一首诗:“食饱安稀粥,言谈口不便。小病住医院,而我更无聊。”因为当时董老的三叉神经有病,吃饭、说话都很困难。三位风云老人困顿病房,忧国忧民之心,可见一斑。   
 
1965年,谢老在中南海选区选举投票,(右)为林永法
      1966年11月,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接见红卫兵。谢老也去了,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照片,其中有谢老,小林站在谢老身后,也成了新闻图片上的人物。林永法曾经随谢老两次登上过天安门。有一次国庆观礼时,周总理和谢老握手后对小林说:“好好照顾谢老。”小林立即向总理敬礼答道:“请总理放心!”
      谢老生活艰苦朴素,平易近人,关心身边的工作人员。他性格上特别温和,无论对谁都耐心和蔼。他对子女的教育也十分严格。曾经要给谢老做一件新式样的尼龙服装,谢老说不要去量体了,现在的衣服够穿的,节约一点吧。
      有一次陪谢老到景山公园,小林推着轮椅,有的老人就问,这是你儿子吗?谢老点头应对,小林又不能介绍这是谢老,俩人配合的很默契。在照顾谢老的四年中,小林从没见过他发脾气,无论对谁,包括家人中一位民主党派的亲戚,他总是耐心地教育,讲共产党的好处如何,应该跟党走,做有利于人民的事。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谢老这种正派品德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年轻人。1966年2月,林永法被上级党组织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先锋战士。在301医院照顾首长的时候,同楼住的山东省委书记舒同是书法家,他主动让小林去买宣纸,想写几幅字送给小林。想到纪律是不允许的,应严格遵守纪律,小林最后还是放弃了。
      1968年冬,林永法奉命调离谢老驻地,依依不舍地走上新的战斗岗位,调往总参三座门俱乐部执勤,后又调往连队外围执勤,所保护的几乎全是党和国家的“四副两高”领导人。
      1969年3月25日,林永法复员回到家乡。脱下军装的林永法思想上并未退伍,严于律己,牢记党组织对他的培育,时刻以党的利益高于一切。长年落下的胃病,先后住过三次医院,上过五次手术台,其中在部队做过手术,也没去办病退手续,更没向国家伸手。在1969年至1981年春节期间,曾担任民兵连治安主任等职。参加民兵训练,调查应征入伍青年的家庭状况,先后送往解放军大学校的青年有20多名。他带着病体,夜以继日地为本村民兵武装建設坚守阵地,为家乡新农村的经济发展献策出力,以身作则,本份务农,艰苦奋斗,甘于清贫,始终保持着革命军人和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
1971年6月15日,老一代革命家谢觉哉老溘然长逝,享年87岁。国家副主席董必武知道了,从病床爬起,赶到北京医院太平间,拿起一支毛笔,墨泪俱下地写下挽词:“长征老战士,文革病诗人!”不舍地送谢老最后一程。
谢老警卫员林永法(左)与本文作者吴东炬50年后又重逢
      2018年8月,我和妻子几经辗转,五十年后,终于凭着当年小林留给我写在相片背面的地址,在烟台棲霞庙后镇上林家村的农家小院里,与战友林永法重逢了。
      伟人已逝,音容犹在;战士担当,不忘初心。作为雷锋时代的青年军人,能被党和人民选派到谢老这样的一代伟人身边做警卫员,已成为林永法一生的荣幸和光荣;同时,也成为他在人生长途中奋斗不息的力量源泉。
      “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习近平总书记对雷锋精神的高度赞扬和一系列精辟论述,正是在新时代吹响的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百年辉煌路,长征再出发的集结号。历史上闪耀着雷锋的火炬,祖国需要更多的雷锋继往开来。
      喜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小林和我这对曾经在谢老身边工作过的年轻战友,也成了年逾古稀的老者了,然而回想起谢老对我们的言传身教,他老人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彻底革命精神,对待年轻人确立“三观”的谆谆教诲,对待病痛乐观以对的豁达胸襟,将激励着我们继续踏着雷锋的足迹,百年征程再出发,自强不息向前进。
责编: 管理员  审核:刘印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韩国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太永浩议员以后补身份再度竞选议员并承诺愿为在韩同胞解决实际问题 太永浩议员以后补身份再度竞选议员并承诺愿为在韩同胞解决实际问题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韩国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