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有何价值?!


来源: 韩国新华网   时间:2020-07-31 16:36:37






孔子学院有何价值?!
——孔子学院成立十周年之际访美国《中美邮报》社长、丹佛孔子课堂理事长屠新时

\

屠新时参加第九届孔子学院大会

 
 
追问孔子学院:是经济大国的文化侵略?还是中国政府的政绩工程?孔子学院的存在到底有何价值?
 
加拿大《世界华人周刊》记者李峰  发自福建厦门
2014127-8日,第九届孔子学院大会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孔子学院起步至今正好10年,目前全球已有12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孔子课堂,累计注册学员345万人。一方面,孔子学院正在全球兴旺发展,中国文化借此向全球展示;另一方面,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孔子学院从一开始就受到多方质疑:是经济大国的文化侵略,还是中国政府的政绩工程?孔子学院的存在到底有何价值?
屠新时先生是我们海外华文传媒领域受尊重的前辈(1987年留美前是上海《青年一代》杂志副主编),同时也是一位向海外推广中国文化的践行者。1997年秋季起,他就先后在美国两所大学开创《经典中国书法与文化》课程,将书法艺术与文化哲学相结合,成为一门正式选修课;其书法作品曾作为给总统的礼品进入美国白宫;2010年屠新时荣获美国名人研究学会(ABI)颁发的“国际文化成就奖”;其2幅书法作品1999年起被丹佛市艺术博物馆中国馆永久收藏,并长期展出达12年。
早在2004年,屠新时就在丹佛创办了汉字书法文化院,这是一个不隶属于任何政府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注册的独立机构。通过书法教育与文化传播,他将中国文化在当地和国际范围中做了很为成功的组织、发展和传播工作,举行了近十次国际文化交流、学术和展览活动。可以说,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实践中,在文化的双向交流对话中,屠新时先生也许做的不是最大,也非最好,但他却是有经验有成就的传播者之一。
8日“第九届孔子学院大会”闭幕之后,《世界华人周刊》和华人网络电视台联合采访了屠新时先生。我们采访的主题是围绕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及海外华文媒体发展的瓶颈。采访中,屠新时先生不愿对孔子学院做任何分析解读,只就自身经历来讲述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中的体验和价值。
以下是访谈实录,已经过屠新时先生本人审阅。
 
 
 
《世界华人周刊》:在中国书法、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交流与传播过程中,您做了很多扎实工作,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您认为我们要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需要在哪些方面去努力?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面临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在丹佛创办孔子课堂
屠新时:很高兴这次我们在厦门相遇,也看到你们国内公司出版了很多好书。
我这次来厦门是参加孔子学院年度大会,也是成立十周年的大会。我是作为丹佛孔子课堂的董事长参加这次会议的,我想先从我们的孔子课堂说起。
我们的课堂在美国应该说是第一所独立的孔子课堂,不隶属于一个学院的,是独立法人的非盈利教育组织。我们孔子课堂的创立当时受到中国驻芝加哥总领馆黄屏总领事的推荐,认为我们在当地的文化传播和高等教育方面有了很好的基础。虽然我们不是一个很大的传媒,但是在当地是非常难得的一个华人华文教育和传媒机构。2006年夏我们开始和国家汉办合作,到现在已经有8年时间了,在美国是第一批孔子课堂。当时我就觉得,在海外做文化传播是一件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事,同时也是一件很艰苦的事。说实话,靠这个是赚不了大钱的,但人要有点奉献精神和责任感,我们不是为赚钱而去做、去讨生活,而是真正为了让中国文化与世界对话,让美国人民真正了解什么是中国文化,什么是当代中国人。从这个角度,我觉得我们有很多事可以做,人生的实践充满意义。
当时我们结合两块,一块就是我们1994年就创办的报纸《中美邮报》。报纸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这一块使我们和当地的华人社区、当地的美国政要和主流社会产生了相当多的接触联系。第二块就是我在美国的两个大学开设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书法的课程教学,这是有3个学分的正式选修课,我把它命名为《中国传统经典书法》和《中国书画入门》。这两门课当时在孔子课堂成立之前已经开设了好几年,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多洋学生一边学中国汉字,一边学中国书法,而且通过这么一个渠道,他真正了解到一点中国文化的精要,确实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这也是我自己觉得在海外做的一件有成就感的事,真正地把中国文化传播到这些洋学生的心里面去,让他们真正喜欢中国文化而不是做表面花样,文化传播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可以影响年轻人的一生。
传播中国文化就要展示文化魅力
我觉得,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传播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展示我们文化的魅力,让国外的洋学生也好,一般的普通民众也好,真正欣赏和喜欢中国文化,而不是强加于人。我们一致的观点就是,我们把我们的国粹,我们最好的宝贝介绍给你,和你共享,而不是强加于你,你喜欢就好好学,你不喜欢,也不要紧,但是你可以做个比较。东方的和西方的,当你比较的越多,对世界的了解越多,对自己看得越清楚,对你一生都会有用。
这些话我刚开始说的时候洋学生不是很理解,他们通过一个学期,有的是两个学期、三个学期,渐渐明白并越来越喜欢中国文化。大学里一共四年,科罗拉多大学有一个学生他一共学了三年半、七个学期的课程。他把我这门课作为他在大学里一直没有间断的一门学科。这个现象在大学里很少见,最后还在毕业期间办了个人书画展。这个课程对很多专业来说不是一门主要的课程。有一个大学生在他的期终论文中写道:“中国书法这门在我的学科专业里是最不重要的一门课,但是我在你这里学习却是收获最大的。”听到这些我觉得很自豪,中国人对文化的传播,传授到他心里去了,他能有一些收获,这个是我最自豪的。我告知学生,也许书法对你人生是“无用”的,但其中的思想方法,阴阳,虚实,动静等等的关系和转换,是丰富的哲学观念和方法,这是“无用之用”,有大用。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就去体会、去思考:中国文化到底要怎么样走向世界?这是有些规律,需要总结,需要理性提升和发展的东西。
借书法传递中国文化精髓
比如说我们的书法。其实对于外国人来说,书法是比较难的,因为有文字的障碍在里面,你不认识这个字的话,可能不会理解是什么意思,美在什么地方。所以,学习激发兴趣尤为重要。书法每一个字,很多外国学生觉得是很漂亮的结构像一幅画,一个具象的抽象表现形式,但是同时字又有含义,这种艺术形式西方没有。我让他们去比较中国书法艺术和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作品。从20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西方有个叫抽象表现主义的画派,它的主要工具就是笔,刷子,常用黑白两色,它有一种结构张力,有一种律动,黑白平面分割,有一些艺术上的元素。但是它的结构是无意义的,没有逻辑关系,没有平衡,没有笔道,也没有文字的信息。我就让学生们去进行两者比较。我们中国书法和西方表现主义画派有非常相似的一面,在造型上、笔墨上相似,同样是两种颜色。但是我说,你通过学习,会了解中国书法的内涵比它要丰富得多,书法能表达内心和精神,“书为心画”。
中国的书法作品,两个字也好,四个字也好,表现的东西在文字里面是言简意赅,微言大义,文化含量是字数的一千倍,一万倍。比如说“和而不同”,比如说“饮水思源”。我把这些字作为基本内容教授给学生,而且教他们这些字里面的丰富文化内涵和人文内质。
比如说“和而不同”,中国人讲要和,但不应该相同,如果同的话,世界就不是千变万化的了,不是百花齐放了。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个是全人类相互和谐相处的最重要的原则。联合国的秘书长就曾经提出过“和而不同”的观念,这个是孔夫子的思想。这四个字看上去很简单,而且写的话也是可以做到的,所以那些学生通过书写练习以后,就把“和而不同”变成书法作品表现了出来。他是一边在写,一边在思考中国文化的内容,对他来说是一种双重的收获:一方面是视觉艺术的一种结构、平衡、黑白、线条的美,另一方面它所表现出来的是内涵对他很有冲击力。
比如说“饮水思源”,这是我每个学期都要求学生写的字。通过这幅字,我让他们了解了一个中国文化当中非常重要的观念——尊重。为什么中国人对老一辈特别尊重?为什么对老师特别尊重?为什么对自己的父母特别尊重?这要讲究孝,就像喝水一样。当你喝水的时候就要想到源在哪里,你父母是你生命的源,你老师是你知识的源泉,有了他们才有你,所以你要尊敬他们,你要知道回馈。中国人为什么讲究要孝顺父母,尊敬老师,原因就在这里。有一个同学,他听了之后很有感触,正好是圣诞节之前,他用这四个字写了一个贺年卡送给妈妈,他妈妈看了以后感动得哭了。她说我的儿子长大了,知道父母亲对孩子的那种感情——这就是文化传播的力量。
中国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看上去很简单,字也不多——中国书法就是三两种颜色:白纸、黑墨、红印——但却是千变万化。它表现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有不同的字体的表现形式,比如一个字可以有真草隶篆行等五种不同的字体。所以同样的内容,可以表现不同的文学品位、思想、艺术情趣。尤其是草书,它的线条的流动,相互之间的连接,能把你的情感表达出来。书法承载着世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家的生命激情。
书法非常能表现中国哲学思想,因为对于一幅字一幅书法作品为说,好坏不在于某一个字特别好,而是整个篇幅要好——要讲整体和个体的关系,个体再好,如果整体没有很好的配合和相互的协调,整幅作品不可能好。这就是中国文化为什么特别讲究整体的作用,个人要服从集体,然后在集体里面发挥你个人作用。当你一个字好的时候,其他的字相互配合,而且整幅字的文字结构、内容、字的大小、运笔的快慢,黑白之间相互协调都好,整个作品才是成功的。老子说“计白当黑”,虚实,疾涩,动静,小大,中国哲学思想在书法里面都体现出来了。


\

 屠新时接受《世界华人周刊》和华人网络电视台专访

 
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核心在于传播者
这次我在孔子学院大会上也特别谈到这些,我们的书法也好,我们的很多艺术也好,表面上看上去很朴实,很简单,但是要深入浅出,这是文化传播的高境界。看上去是简要的基本的东西,方法,概念,但是它必须承载着文化里面非常丰富厚重的人文内涵,这个才是有效的文化传播。看上去是简单的方法,往往最重要,要让初学者听得懂,又让深思有学问的人又能有所得。如果你拿起毛笔随便胡乱划拉几个字,歪歪倒倒的,或是随心所欲的,就不是书法艺术,这只不过是玩玩而已。所以我就提出,中国的书法也好,文化传播也好,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你自己要对自己的文化有非常准确的把握和深入的理解、研究。我认为这个是核心,就是中国文化传播,传播人很重要。你是播种人。
当你一个人在外面的时候,你是代表一个中国人,代表一种文化。很多洋学生是一张白纸,如果你把自己都没深入了解的东西,甚至是把错的东西传授给他,他将来再要改回来的话比学还要难。我们孔子学院现在也提倡写毛笔字,但是我特别强调:必须要对老师做一个严格的而且有企划的培训,而不是你不懂何谓正确的执笔和用笔,不知道什么是平衡和结构,拿起笔来来随便写写字就叫毛笔字,就叫中国书法——这样就把中国文化粗浅化、表面化、庸俗化了。这种做法某种意义来说对文化是种伤害,而不是传播。所以我一直强调这点,对自己文化要自信,要热爱,对自己的文化要深入思考和学习,你才有资格站到海外的讲台上去介绍中国文化。
刚才你也谈到怎么样去传播文化,这点就是核心。就是说你作为文化传播者,对自己要有非常高的要求和非常努力的学习过程。如果没有准备好,就不要随便去做所谓的传播,你做得不好,反而是伤害文化的准确性和它的完整性,在这里,光有热情是不行的。
 
传播汉语不能放弃形美
孔子学院是以汉语教学为主线的。现在开始特别强调中国文化和学术的交流和提升了。鲁迅先生曾提出,汉字有三美——“形美、意美和音美”,音美和意美在汉语教学里面经常可以做到,形美就是表现文字的美,书写美。在这点上,很多海外教学是缺乏的,甚至是忽略的。因此我就觉得,要准确完整地把中国汉语教学推到世界,千万不能把形美这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丢掉甚至是完全忽略了。这些东西要凭老师去好好地教,好好地去学,学是教的基础,要自己训练。要在课堂上现场书写,展现出汉字书法的大美,以这种美去打动人,征服人性,这需要本领。为什么一个书法家要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训练?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训练的过程,学十年的人,和学一年半年的人,写出来的字是不一样的,对文化的理解感悟也是完全不同的。同样写一个字,同样一个笔画,力度、气韵、相互的连接、所谓的平衡,这里面差距很大,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深邃深奥之处。
 
要把中国文化的精髓传播出去
我觉得把传播做好,首先是要真正把我们的师资力量提高,对中国文化的总认识要提高;其次就是,文化传播是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太讲究热闹,整天搞嘉年华,搞节日,不能只是过年包个饺子,剪个纸,用毛笔随便写两个汉字,这个就叫我们中国文化了。当然这是文化的一部分,但只是很表面化的东西,你不能光用几个中国文化的元素去表现一下就叫中国文化。时间长了以后,可能外国朋友反而对你的文化有另外一种看法,觉得中国文化就这点东西,有什么博大精深?有什么几千年传统?不就是这两下子吗?其实这样就是把文化粗浅化了。
我觉得现在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把中国文化真正的内涵,丰富乃至精神精髓的东西传播出去,既是形而下的训练法,又有形而上的哲学理念和“道”,相互依存和变通,这是一个难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

 屠新时书法作品

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还在起步阶段
我一直跟国内的一些传媒朋友说,我们这十年来,孔子学院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海外开辟了一片东方文化风景,是千年来所没有的。但是,其实还在起步阶段。文化传播是几代人的事业。
为什么这么说?就拿美国来做例子吧,美国在1949年新中国解放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将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美国的邮政局不允许任何一张红色中国的印刷品进入美国。正是因为当年这样的所谓的麦卡锡主义,反共反华,导致很多的美国百姓对中国的文化、当代中国的了解非常粗浅,非常有限。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恰恰日本人、韩国人花了大量的金钱乘虚而入,在大学里开设日本文化和韩国文化课,他们在上个世纪占了先机。
我十七八年前去夏威夷大学,看到一幢很大的韩国文化研究中心,那个时候海外还根本没有孔子学院,没有中国文化的传播。韩国、日本,他们的很东西其实都是中国的:日本的书法都是从中国学来的,韩国的东西就更多了,甚至于20年前韩国大量的标牌、街道名字都是汉字的,只是后来才硬是把它改成韩文。据我的一些日本朋友介绍说,日本的皇宫里面,写日本天皇的日常生活记录,至今为止还是用汉字。书法是日本在唐朝时从中国学去的,当然这一千年来,它有它的发展,比如创造了日本平假名书法和与汉字混合的书法。但是另外一方面它还是保持了汉字书法的书法传统。
问题在什么地方呢?据我在日本几个大学里观察,他们大学里有剑道、茶道、花道,甚至于书道,都变成它的东西了。
为什么我要狠着心在美国大学里教授中国书法?有件事情对我刺激很大。二十年前,有个美国教授问我,你们的中国书法是不是从日本的书道学来的?在他的概念中,他先是看到日本的东西。他看到过很多日本的文化,也听过很多讲座,但我们中国从来没有做过这些事。过去有谁在海外做中国文化传播的事情?而且过去中国有个老观念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唐朝时期万国朝拜长安学中国文化,而我们很少主动输出去。当然也有少数,比如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郑和下西洋,但都不是自觉的,在这方面,中国的文化自觉是不够的,所以这些就是我们需要做的。
孔子学院有何价值?
孔子学院在实践当中当然有很多问题,但是我觉得国家需要在中国文化传播上进行投入。文化传播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一件在人类文明中非常有历史意义的事情。因为21世纪中国文化艺术应当成为世界人文艺术领域的半壁江山。
你看今年我们全世界126个国家将近1000名大学的校长、院长来参加大会,如果没有这么一个平台,这些高端的海外知识分子、大学校长、董事长、校董会的理事长(大多数是外国人)怎么会来?他们能来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他们一来就可以看到,中国文化有很大的特点。比如中国文化的展示性很强,尤其是书法,它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视觉艺术,当然它不仅仅是视觉艺术,还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好的作品只要一展示,就会给人一种视觉艺术上的享受和线条的美,流动的美。好的书法作品人们不一定要知道它写的是什么字,就可以感受到一种写字的力量,一种线条的流动,黑白笔墨之间的一种和谐结构——这就是艺术的力量。所以我认为,我们中国的文化要千方百计地展示出去。在大学校园展示,就是一道风景线,就有文化的辐射力,当然,必须是好的作品。
“百闻不如一见”,美国人只要来过中国,回去都称赞中国。在这次孔院大会的校长论坛上,一位英国利物浦大学的校长竟然用中文讲演,说到中国马年的内涵:马,温和不好斗,努力工作,吃苦,有耐心,他又漂亮英俊,拿的起放的下;他以此表达象征中国的性格。因为我的太太也属马,这是我在马年即将过去的一年中听到的最动人优雅的诠释。我在他发言之后,站起来向他致敬,并向他请教:如何能用做简介和生动的方法,让不了解中国的西方人理解中国和了解真实的中国。我向这位英国致敬,也向他学习,去更好的做海外文化传播。
你也提到,我在丹佛艺术博物馆有两幅书法作品,展览了12年,对我个人来说,这也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因为当代华人艺术家的作品能够放到美国主流社会尤其是博物馆里,很少,而且展览了12年。为此新华社、中新社专门发了一条消息说这创造了一个新纪录:当代华人艺术作品在美国主流艺术博物馆展览超过十年。美国人看到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当地的华人也很自豪,也是为我们中国人争光。这个时候,我觉得这不是个人的光荣,而是代表我们一代人,代表中国,代表当代海外华人。一百年前的华人只能做苦力,当然他们为美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在文化上,无法做到与主流社会的平起平坐,无法平等的对话,这是时代的局限。我觉得我们需要做的是这方面的工作。
 
(《世界华人周刊》独家专稿,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韩国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版权所有:韩国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