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成:怎样革掉银行的命?


来源: 韩国新华网   时间:2020-07-31 16:36:15







建设银行不建设,农业银行早已从农村撤出,中国银行业的全身都写满了”体制弊端“的符号,谁能革掉银行业的命?

银行不务正业

翻开中国的银行名单,可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建设银行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建设资金调拨,但目前已经不再聚焦于建设领域;农业银行早已经从农村撤出,现在只在县城及以上城市有业务网点,与农业农村相去甚远;至于招商银行也不再满足于蛇口的招商需要;交通银行业更不再在”轮路电邮“的起家业务中有显著特色。一句话总结,名不副实就是中国银行业命名的最大特色。

导致这一现象,自然离不开我国银行的血统:全部都是国有企业,货币政策上有个”央妈“保驾护航,严格管制存款利率,确保银行的资金成本足够低廉,本质上就是金融政策剥削了中国普通老百姓的资金收益;开办银行与普通人根本没有关系,让银行体系在本质上成了封闭体系,利益无法与普通百姓分享。

而在另一面,银行国有无风险这个理念又深入人心,以至于银行本身获得了太多的不切实际的信任,例如银行销售理财产品,就获得了消费者的过度信任。或许中国银行唯一在意的就是”存款决定贷款“,所以银行必须全力揽储,否则就会钱荒。

可以说,中国银行业的全身都写满了”体制弊端“的符号。以至于近期有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说,放条狗到行长的位子上,银行照样赚钱。

怎样革掉银行的命?

银行既然如此好赚钱,自然,银行要不要走”专业化“的道路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举例来说,个人消费信贷其实与大型企业放贷的风险控制、市场营销等没有关系,假定放贷市场充分竞争,自然可能在这两个细分市场上产生两家专业的银行,专注于两种业态的风险控制和业务控制。

但在我国目前的银行业实际状态下,银行间的生存压力较小,以至于一家银行同时都在个人信贷和大型企业放贷两个业务上较劲。美国富国银行精于社区银行的说法在中国完全没有市场环境。不需要专业分工导致了中国的银行全部都名不副实。

当体制本身凝固,打破体制的力量只能来自于外部。去年余额宝的惊人规模,已经给银行带来了危机。它从相当程度上动摇了银行的资金成本,而该环节是被国家用强制政策确保的。

既然政策的力量都不能阻止利率市场化了,金融业走向开放竞争就是不得不走向的终极目标,而且开放的力量并非银行本身,而是那些替代性的借贷业务和新公司。

新崛起者可能来自于经济价值链中掌握核心信息资源的龙头企业,也可能来自于通过信息化手段掌握更丰富客户数据的互联网企业。

前者的龙头在传统信贷中是供应链融资的核心企业,但后者却可能意想不到的丰富:淘宝掌握各类卖家的交易数据;第三方支付企业掌握个人用户的资金流转情况,甚至水电煤的缴纳信息;假定非金融机构的信息优势转化为“风险控制优势”,那新形态的借贷企业就可能在很多很多垂直领域超越银行。

银行的挑战者是谁?

我们可以大胆的想象,京东刚刚推出的“白条”服务最终会演变成个人小额信贷产品,直接与消费挂钩,利用历史消费数据推导放贷的风险;而阿里小微金融集团则可能在供应链融资和小微企业融资上取得领先地位。

被大家反复提及的”大数据“从技术层面上支持原本非金融机构挑战传统银行。此时,银行本身不介入信贷用户的价值链的现实反而成为劣势,所以建设银行才会想办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以便掌握客户资金信息。

但银行干电商显然不如淘宝做电商来的得心应手。市场也普遍不看好建行的电子商务项目。银行除了钱,就没有别的信息,将成为一种讽刺。

信息优势可能推动信贷机构在精细化操作上真正走向现实应用,而非国有银行的样板工程。从2014年仅仅一个多月的情况来看,已经有为数不少的机构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利用互联网金融这个几不管地带,尝试走出自己的信贷服务。

最典型的是担保机构直接做成P2P模式,而二手车交易商居然利用判断二手车残值的优势,开始了车辆抵押贷款。第三方支付结合其他金融机构开展放贷业务早就成熟。在这场风起云涌的新信贷业务开办潮流中,真是应了微信挑战马云的那句话:挑战你,但与你无关。银行真正的挑战,并非有人创办了新的银行,而是银行的业务,被其他业态取代。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韩国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走进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一张蓝图变实景  走进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一张蓝图变实景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韩国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