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香港无需畏惧上海自贸区的冲击


来源: 韩国新华网   时间:2020-07-31 16:33:55







备受期待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终于于9月29日正式挂牌,与早前笔者在《上海自贸区应成为升级版特区》文章中所谈到的思路大体一致,上海自贸区设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推行金融、贸易改革试点,其对法律、行政管理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开放之初设立深圳特区有异曲同工之处,是以开放促改革的又一个伟大尝试。

近几个月来,市场对此反应十分积极,但与此同时,也加大了对香港离岸市场中心以及经济金融发展的担忧。毕竟香港之所以能够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较强吸引力,最主要的因素便是其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地位。那么,究竟自贸区成立对香港的冲击几何、如何应对自贸区下的新格局?

不妨率先回顾一下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所在。在笔者看来,早前香港离岸人民币之所以得到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一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尚不可兑换。近几年来,中国金融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有所加快。例如,去年人民币贸易结算占到了货物贸易总额的22%,比一年前翻了一番,且有意愿使用人民币结算的资企业比例逐步提高。但是,当前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仍然存在限制,这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二是香港一贯享有的中央政府优惠政策,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赋予了香港独特的地位与司法体系。而这一与国际接轨的运行模式有助于获得全球投资者的信赖,并能一定程度上做到与国内金融风险隔离。

三是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先发优势。早在2004年,香港便涉足人民币海外业务。外管局数据显示,当前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已达1.5万亿,其中有80%位于香港。同时,香港人民币产品也日益丰富,除了人民币存款、债券以外,衍生品市场也开始起步。

四是香港特有的管理优势。从国际比较来看,来自美国智库传统基金会最新的经济自由度报告显示,香港在法治、有限政府、规制效率、市场开放为主要标准的经济自由度全球排名中,连续19年居于榜首,而大陆则位列百名以外。

如此看来,上海自贸区虽然从一定程度上给香港带来冲击,但在笔者看来,上述香港的传统优势仍然存在,自贸区的成立对香港来讲应该更多的是“警钟”,而非“丧钟”。从国际经验来讲,欧洲美元市场的成功经验也表明离岸金融中心如果运行得当,可以与在岸金融中心分庭抗礼。

因此,避免自满抑或是过度悲观的情绪,拓宽优势领域或许是未来香港保持国际金融中心优势地位的关键。笔者认为,未来香港至少在以下三方面大有作为:

一是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自2007年QDII基金出海至今,已经走过了6个年头,尽管QDII为国内投资者海外投资提供了途径,但多年的负收益显然显然很难令人满意。而这恰恰为香港打造成为“国际资产管理中心”提供了机会。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香港的基金管理总资产已经超过了9万亿港元,位列亚洲第二位。未来如能落实税收、监管等方面的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不同种类的基金公司来港,扩阔基金业务的种类及范围,将有利于带动资金管理、投资顾问、法律、会计等多方面专业服务的需求,是个重点发展方向。

二是新股认购中心。由于港股作为内地新股发行的重要融资途径,近几年来,香港在全球新股认购中一直占据着领先地位。截止2012年,恒生指数中涵盖的大陆企业已经上升到了721家,占比为57%。但是,与过去几年的高速发展不同,今年的H股发行市场相对较为平静,部分海外投资者出于全球化配置甚至抛售了大量内地股票。笔者认为,伴随着人民币资本账户自由化,未来香港需要为更多内地投资者购买优质企业股票提供广泛空间。

三是成为风险管理中心。由于企业持有外的必要性已经明显下降,如今中国银行业因为贸易导致的外汇收入已比以往有所回落。同时,更多人民币参与海外结算,海外企业对人民币风险管理以风险对冲的要求明显提高。2012年9月17日,港交所已经推出了首个人民币期货作为投资者防范外汇对冲及风险管理工具。未来如何通过丰富金融产品以满足投资者风险管理的需求对香港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总之,笔者认为,虽然上海字自贸区对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如果香港能在资产管理、新股认购、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积极探索,其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地位仍然存在。而从长期来看,改革必将有利于中国整体国际地位与经济实力的提升,从长远来讲,这对香港来讲意味着更大的机遇。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韩国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太永浩议员以后补身份再度竞选议员并承诺愿为在韩同胞解决实际问题 太永浩议员以后补身份再度竞选议员并承诺愿为在韩同胞解决实际问题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韩国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