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可以满足人的功利需求,乔布斯就曾迷信“大师”,期望治好自己的癌症
乔布斯病逝后,关于他迷信“大师”为自己治病的消息就在流传。乔布斯的传记作者艾萨克森证实了这些传言:乔布斯在身患癌症后,曾“试过饮食疗法,还去见过巫师”、“他尝试很多延长寿命的方法,但就是没有接受手术。”
满足人们的功利需求,一直是“大师”招揽信徒的法宝。据报道,王林就曾对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说,要帮他办公室弄一块靠山石,“保你一辈子不倒”。李冰冰的经纪人也说,冰冰找王林,是为母亲求医。

名人高官信“大师”的多,普通人信“大师”的可能更多
网友贴出的王林与他人合影照片,看得让人目眩,因为其中的名人高官不仅多、且身份地位非凡。这就引发出一个命题——“为何名人高官热衷寻仙拜佛?”。
然而,这很可能是一个伪命题。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大师”登高一呼,群众拜倒一片的例子都不胜枚举。在今日中国的乡村社会,像影片《树先生》中王宝强扮演的那种“大师”也广泛存在,其中名望高的,在十里八乡不乏信众,临县、临市的人(包括地方官员)慕名前来拜访也不稀奇。王林这样的“高端大师”吸引全国范围的名人高官,“树先生”那样的“低端大师”吸引十里八乡的普通人,基本就是这样的格局。
马云经商的确很厉害,但在其他方面可能就是个普通人,他热衷寻仙拜佛,未必就代表了商人有这种特殊爱好,而更可能代表了普通人就有这种爱好。
人们除了功利需求,也需要“大师”提供精神食粮,也就是提供信仰
马云因拜访王林受到指责后,在微博上说“过度的沉溺信仰和迷失信仰都是迷信”,意为自己不想迷失信仰。
的确,科学有科学的作用,信仰有信仰的作用。针对美国顶尖科学家的调查就显示,虽然大多数的美国科学家自己不信神,但他们大多也认为信神对社会有其作用。
著名学者葛剑雄这样解释:“物质上不能精神上能,今世不修来世修,此岸办不到的事在彼岸办得到”,这就是一个社会中信仰不可或缺的原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