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货郎挑担卖21年小东西 自称是一个流动超市


来源: 韩国新华网   时间:2020-07-31 12:03:51





每逢南京六合区竹镇赶集时,在竹镇菜市场西大门的两侧相同位置都会出现两位这样的老人:他们两个年龄很大,但精神矍铄。与其他做生意的人不一样,他们不吆喝、只用一根小棍敲打着木板,所有的商品都挂在身上,他们卖的没有时髦的产品,而都是八九十年代常见的东西。近日,有热心网友拍下两人的照片并在西祠胡同论坛上发帖,很快引发众多网友的关注。

大学生村官“跟拍”货郎担两年

牛皮筋、火柴、耳朵扒、针、线……两位“爷爷级”货郎卖的东西琐碎却实用,方便了好多来镇区赶集的大爷大妈们。不少网友对两位老爷爷的收入情况和从业的经历很感兴趣,记者联系上了发帖人“盛情竹镇”。

“盛情竹镇”是竹镇的一位大学生村官,在当地已经服务2年多了。他告诉记者,竹镇集开市的日子是农历每月的初三、初六、初九。在当地,赶集是件顶热闹的事情。十里八乡的乡亲在赶集的那天不约而同地来到集市的所在地——竹镇,一般在早上8点多,集市已经热闹非凡。赶集是古时沿袭下来的一种集体买卖的集会,城市已不复有这种盛况,很多现代人也没享受过赶集之乐趣。他来竹镇以前也没有经历过赶集,因此看到这一情景觉得很有意思,在这过程中他发现有两位货郎非常敬业,除了天气非常差,否则集上都会出现他们的身影。于是每次赶集他都用相机跟踪拍摄两位老人,捕捉他们在工作中的种种举动。“盛情竹镇”说,他记录这些一方面是现在这行当生活中太少看到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被老人对生活的态度所感动。

一个货郎担就是一个流动超市

扬子晚报记者9日和两位老人进行了交流,其中一个老人名叫秦金余,今年75岁了,一个叫陈久龙,今年86岁了,两个都是土生土长的竹镇大侯村人,前者住秦营组,后者住福林组,两者膝下都是儿孙满堂。两人一个原先是瓦匠,一个是竹匠,自从上了年纪后就开始从事货郎担,前者已干这行10多年,后者整整21年。

“大针洋线桃木梳,糖豆帽卡玻璃球”,陈久龙老人随口就念出货郎们当年的常用语。“你别看我们现在东西都挂自己面前了,就这么一点,可在过去却有百样商品,人们把我们称之为挑高箩卖百货。有针头线脑、饼干糖果、香烟火柴,各式纽扣、大小发夹,五彩丝线、梳子皮筋、糖果瓜子、簿本铅笔、肥皂蜡烛等等,干我们这一行就是一个流动超市。”提到过去事业的辉煌期,陈久龙老人明显兴致勃勃,“那时,一天生意好能赚个二十多块,一般都是十几块。春季、腊月间出去跑得多一点,这个时候人都闲在家,农忙时我就在家干农活,总的来说还好。但也很辛苦,常常早出晚归,晴天一身灰,下雨一身泥,有时候还碰到个把不讲理的、难缠的人。不过,我还是怪高兴做这一行哩,不仅能挣点钱补贴家用,而且附近十里八村去得多了,熟人也多了。”陈久龙说。“那时候每到一个村里,马上就围来好些人,小孩、大姑娘、小媳妇、上年纪的都来了,过节一样,笑呵呵地围上来左挑右选、问东问西。我也高兴逗逗小孩,跟大人开开玩笑。要是时候还早,就找个地方坐下来,跟一些老人家叙些家长里短啥的。有时候路上碰到外村的熟人,老远喊着说等着我呢,家里急用什么什么的,我就感到挺高兴的,觉得帮了他们很多忙。”


老人说维持下去更多的是一种习惯

“别说以后的小孩们不知道有货郎这个职业了,就连90后的小孩有的都不知道了,这些可都是我们小时候最美好的回忆啊。”家住竹镇的80后小周这样告诉记者。很多竹镇的老年人告诉记者,对于货郎担有种亲切感,“现在超市大、东西多、环境好。但是我们老了,上街一趟不容易,到了城里还要再乘车去超市,超市很大,货物的分类,让我们很混乱,进去了就害怕出不来,我们更希望赶集时就可以买到想要的小东西。”

采访中,两位“爷爷级”货郎告诉记者,其实现在挑着货郎担不是为了赚钱生活,只是长期以来养成的一种习惯。除了赶集,他们也已不再挑着货郎担出去卖货,对他们而言现在更多的是享受生活的乐趣。在赶集时,他们可以和各种各样的人聊天唠家常。以前进货卖货,可能需要走很多山路,很费体力,而现在老年人坐公交车不用交钱了,他们更是把挑货郎担作为锻炼的一种生活方式,两位老人互帮互助,一起分担一起挑货。现在因为老年人他们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儿孙们非常尊重他们的这种生活模式,从未提过要他们别做了。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韩国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今日要闻

太永浩议员以后补身份再度竞选议员并承诺愿为在韩同胞解决实际问题 太永浩议员以后补身份再度竞选议员并承诺愿为在韩同胞解决实际问题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韩国新华网